2023 / 4 / 1
WIC:WHAT I CONSUME 看看一个月以来都吸收了什么。
三月尽力全勤了阅览室,除了3月2日以外。
一部分以自己的(生活或做事)方式区别自己和他人的人,都有可能落入一种窠𦥑:觉得自己更优,于是他人成功时,自己便有极大的心理落差。这样的问题在现代愈来愈明显。公平与假式公平掩盖了一部分的阶级问题,但这并不代表着,人与人之间处于完全相同的背景之下。
偶然间看到小红书谈论“Peer Pressure”的破解之法,是去思考对方到底是不是自己的“peer”,换句话说就是思考对方和自己是否处于相同的背景,是否拥有相同的目标。正式地定义“peer”,才能正视自己的“pressure”、焦虑是否真实,是否合理。
所以,我们不要把文学当成一种指南,而应该把它看作一种见证,它让我们去思考,让我们去记录,但它不是一种行动的宣传或者鼓动。
这句我还挺喜欢的。它开拓了我对文学的思考。
几个月前还在阅读《异旅人》的时候,我听到风在字里行间咆哮,喉咙被揪住。喉咙居然也知道我和主角是同一类人。
我在风声里努力地去听作者想要说什么,但最后只看见我和他(主角)背靠背,站在柔软的,无垠的荒原之上。
自从高考结束以后,我就没关心过「人物」了。在那个时候,它只是杂志,也只是作文素材。后来我也渐渐没有看的必要。分不清楚被媒体构建构建的部分和真实。如果要看小说,它是百分百虚构的也无所谓,但要我看「人物」报道,并且要在掺了虚构的真实中找「教育意义」的话,无非是吃屎。
我认为我是憎恶人类的(所以我爱人类)。我憎恶男人,憎恶女人。憎恶老人,憎恶小孩。 但戴锦华这篇不同,我想我是爱她的。
「异旅人」(倪湛舸)的灵魂链接到我身上,要我对那场交流噤声,要我无视虬曲的树根,要我漠然。戴锦华给我的链接,教我如何诚挚地爱。她不谈爱,但我知道每一字节都在讲爱。对书是爱,对电影是爱。对自己的执着是爱,对他人的文人精神也是爱。她的疯狂是爱,她的任性也是爱。
她高度的身体性,督促她「在场」,于是她在百姓中感受不忍。我只是想漠然地要身体和精神割裂开。
而她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牵扯到并谈论很多议题的人,因为她是现代知识分子,因为她年近60,因为她是女性,因为她仍旧和学生们约定“如果下雪,跨年那天就不上课”。
深刻地体会到了茨威格的文风,很有意思。虽然是传记,但是极富茨威格的风格。喜欢看传记的读者一定要试试。